以“四化融合”为核心,以“四个建造”为驱动,共襄打造“江苏建造”新品牌
□蔡杰 袁宏波 江淳 庄玮 丁仁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对建筑业提出了新要求,江苏建筑业在改革发展中涌现出哪些新作为、新经验、新技术和新典型?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和应对?2018年上半年,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了45个课题的系列调研,其中本课题调研组为第5组,先后对常州、镇江、连云港三个地区推进“四种新型建造方式”(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认真梳理、全面分析、深入研究,认为江苏建筑业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四化融合”(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为核心,以“四个建造”(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为驱动,打造“江苏建造”新品牌,并形成调查与思考如下:
一、调研课题背景分析
江苏建筑业是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源于商周、兴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历史上一大批经典之作已流芳百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建筑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建筑大省、建筑强省,2017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13959万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3.1%,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但是,传统的建造方式长期存在着组织方式相对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亟需提高、施工效率不高、环境污染较大等不同程度的问题。2017年11月,江苏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7]151号),从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围绕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程品质、打造“江苏建造”品牌等方面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省住建厅结合省情实际和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了《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提出江苏建筑业今后一段时期工程建造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其中“四种新型建造方式”的核心内涵为:
(1)精益建造:是一种综合型生产管理理论,指在工程建造中,充分运用“精益生产”(源自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理念,面向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持续地减少和消除浪费,最大限度满足顾客要求的系统性方法,实现工程建造全过程的价值最大化。发展精益建造必须结合全省建筑业发展实际,积极引导企业着力转变传统的低效能、高能耗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浪费最小化、产品质量精品化、用户价值最大化。
(2)数字建造:一般指结合BIM、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新型技术,依托各项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建造过程的数字化。相比于传统工程建造方式,数字建造强调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要求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在工程建造中推行数字建造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互联互通,为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最终实现智能建造打下基础。
(3)绿色建造:指将绿色、节能、环保理念贯穿于工程建造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实现工程建造的绿色化发展。绿色建造要求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绿色化发展,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四节一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加速新型建造技术、工艺和环保新材料的普及和综合应用,提升绿色、节能、环保水平。
(4)装配式建造:装配式建造是指部品部件在工厂生产后到工地进行装配的建造方式,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及各类装配式组合结构建筑等。
当前,我省建筑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应以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为核心,推动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发展,这是加快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江苏建造”品牌,实现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必由之路。
二、实地调研过程与创新实践成绩
5月中旬至6月初,调研组先后前往常州、镇江和连云港展开调研,在各设区市住建局、建筑行业协会的协调配合下,共组织了30余家龙头骨干企业召开座谈会,收集汇报材料32份,调查问卷200余份,同时深入十多家建筑企业、构件生产基地以及20多个重点项目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了各地建筑企业推进“四种新型建造方式”的基本情况、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认真听取了地方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意见建议。通过调研发现,近几年来我省建筑行业以“四化”融合为核心,以“四种新型建造方式”为驱动,着力转变生产建造方式,努力打造“江苏建造”新品牌,施工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整体上保持全国领先,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代表工程,创新实践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各层面扶持政策相继出台落地,通过示范引路、市场主导,推动“四种新型建造方式”由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我省积极落实国家部署要求,2014年江苏省政府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之后又相继出台了《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江苏省“十三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等文件政策,确立了分三步走、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即2015~2017年试点示范期、2018~2020年推广发展期、2021~2025年普及应用期,同时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2015-2017年省级节能减排(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引导资金分别下达1.5亿元、2亿元、2亿元。
在此次调研中,镇江作为全省首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从2015年起正式启动装配式建造推进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镇江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业发展专项引导资管理办法》《关于推进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确定了到2020年,新建工程项目预制装配率、预制率、新建成品住房比例分别达到40%、30%、60%的工作目标,同时市发改委、规划、国土、财政、住建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在规划条件、土地出让中明确控制指标,确保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
镇江是我省推进“四种新型建造方式”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我省坚持“示范先行、重点突破”的原则,共创建3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南京市、南通海门市、常州武进区)、12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109个示范基地(其中:集成应用类基地10个、设计研发类基地38个、部品生产类基地54个、人才实训类基地7个、40个示范项目)。2018年7月1日起将在全省范围内强制推广使用“三板”,装配式建筑的开工面积将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2.各类先进建造技术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使用,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打造出“江苏建造”新名片。南京大地建设集团在国内最早引进法国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世构scope体系),已成功应用于500多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项目;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引进的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NPC体系),在建项目超100万平方米;龙信建设集团引进的预制装配式整体框架结构体系(CSI住宅体系),能够满足6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需求;江苏元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德国进口SOMMER建筑工业化预制件自动化生产线,以及配套的柔性钢筋网片加工生产线,年产各类住宅预制件130万平方米;还有杭萧钢构、沪宁钢机等钢结构体系,以及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体系等,各类新型建造技术纷纷在我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此次调研的镇江威信广厦模块建筑体系于2012年从爱尔兰引进,是国内首个工业化集成模块新型结构体系,其主要优势:一是技术系统化:威信广厦模块建筑体系是一套成熟、系统、完整的新型建造技术,符合装配式建筑发展方向,节能环保优势明显,荣获住建部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评估和推广证书,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二是设计标准化:采用模数和模数协调、集成模块与模块组合的设计标准化方法,将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进行集成,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三是生产工业化:模块生产基地工厂车间设有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具备18道精分工区,每一道工区配有专业工程人员及设备,整个生产过程于工厂内部进行全方位信息跟踪、质量检测。四是装修一体化:在建筑设计初期预留了室内设计的创作空间,使得室内设计具有了更为灵活的设计张力和伸缩性,在工厂可实现90%以上的精装工序。五是施工装配化:绝大部分工程量在工厂预先制作安装完成,现场主要以机械吊装为主,现场用工量减少,工人作业环境和施工安全条件大幅改善。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项目上推广运用,其中镇江新区港南路公租房项目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共10栋18层1440套公租房,由3168个模块搭建而成,预制装配率达84%,荣获绿色建筑三星标识和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
3.建筑市场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连横合纵,跨界组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建筑企业从过去的施工总承包延伸至投资、设计、开发、运营维护和部品部件生产的全产业链,各市场主体跨界组合、互利共赢,其形式多种多样:一是施工企业投资部品构件生产基地,如连云港建工集团投资的锐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二是施工企业联合部品生产企业,如常州一建联合上海意匹玺,连云港万年达联合杭萧钢构等;三是设计单位向施工总承包和部件生产转型,如长江都市、镇江建科等;四是施工单位资本与部品生产企业联合投资,如常州中盈远大等。这种以市场为导向,施工、设计、部品生产各建筑行业主体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将促进江苏建造更上一层楼。
比如调研的中盈远大(常州)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是由施工企业组团联合构件生产企业共同投资,其中远大住工占股35%,常嘉建设、常州三建、江苏成章、牡丹江南等施工企业占股65%。远大住工是中国PC构件生产研发的先行者,有20余年的行业探索、开拓经验,常嘉建设、常州三建等建筑公司有市场需求和资金实力,中盈远大集成了双方优势,形成了PC构件的设计、营销、生产、项目管理、现场吊装等一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目前有管理团队60余人,生产工人130多人,预制构件年产量25万立方米,是施工企业、部品构件生产企业合作共赢的典型案例。
4.“四种新型建造方式”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在一些企业和项目上得到了全面应用和推广。其中武进建工集团是一个典型,在新的行业形势和要求下,这家具有近60年发展历史的老牌施工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勇于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四种新型建造方式”。(1)精益建造:以九洲花园项目为试点,提出建设“精装修成品住宅”理念,科学合理安排工序进度,严格质量标准、规范施工工艺,探索出武进建工的精益建造模式:一是对整个建造施工环节的模块进行拆分,实现了“六个零”:零距离沟通、零质量缺陷、零现场堆放、零安全事故、零交接窝工、零进度障碍的精益管理目标。二是深化施工图纸。把每个节点做法详细体现在图纸上,让每个施工人员都能懂会用。三是形成住宅施工的工艺标准。通过总结、优化近年工程建设中的创优及常见质量问题防治做法,形成了企业住宅工艺标准。该公司的“精益建造”模式受到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表扬,在内蒙古、山东等地项目上进行了推广运用,引发了行业内的强烈反响。(2)数字建造:公司大力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与广联达公司联合,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研发了协同工作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和智能终端的及时反馈,使沟通更加快捷高效,为“数字建造”提供了有力支撑。(3)绿色建造:公司将“绿色建造”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项目开工前,利用BIM技术统筹策划现场平面布局,为员工创造了一个绿色舒适的工作环境;施工过程中,临时设施采用集装箱形式,到现场只需完成吊放安装就可使用,节省了建造时间,节约土地;土方回填后现场裸露的地方洒草籽或种植绿植,减少扬尘;利用短钢筋、废木料制作电梯井防护门、临边洞口盖板、混凝土阳角保护框等,实现了废物再利用;现场设置消防水池、利用地下室结构水箱收集施工降水和雨水,用于混凝土养护和现场洒水,节约了资源。2016年公司荣获武进区“绿色建筑三星示范企业”称号。(4)装配式建造:公司制订了前期参观考察、中期学习培训、后期成立团队“三步走”计划。2017年公司成立了常州富如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装配式构件图纸设计、分解深化、产品研发等,与新加坡籍专家合资成立了季氏建筑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从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和安装。同时与城建集团、常工院、常州市规划设计院等四家单位共同建立了“建筑产业现代化战略合作联盟”,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顺利完成了白荡河绿地公园等常州市首批装配式建筑实验性项目。
三、亟待解决问题和意见建议
综上所述,常州、镇江、连云港这三个地区在推进“四种新型建造方式”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和技术,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企业和项目,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上对新型建造方式存在一些不正确认识,阻碍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一是社会上对新技术和新体系不了解、不认同,对装配式建筑质量和安全存在怀疑和误解,社会整体上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识。二是许多中小型企业仍然持观望态度,满足于现状,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在管理上依然旧模式、老方法,迟滞了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步伐。三是市场各主体立场和角度不同,没有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调研发现一些建设单位为降低工程成本,不支持施工企业实施新型建造方式,创建优质精品工程。
2.缺乏顶层设计,新型建造方式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目前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尽管已经出台了不少法规、规范和标准,但是我国建筑结构体系与国外有很大区别,引进的大部分是单项技术,与国内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设计、施工、验收的标准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各地区、各企业自行其是,走了很多弯路,交了不少学费。
3.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亟需提高,施工质量安全有待改善。一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产业化工人,这是许多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目前建筑工人多以农民工为主,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知识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都不高,且年龄老化严重,难以适应新型建造方式的技术水平要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少数工人不懂技术,野蛮施工,粗制滥造的现象,给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二是施工管理人员技术能力亟需加强。许多施工管理人员对新型建造方式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和起步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以及实践经验,还不能完全驾驭新型建造方式。三是复合型技术人才十分缺乏。新型建造方式中除了蓝图设计,还需要部品部件的深化设计,需要将装配施工与现浇施工进行衔接、搭配,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4.新型建造方式成本相对较高,增加了市场化推广的难度。一是投资大,转嫁推高了构件成本。从调研情况看装配式建造前期技术引进与研发成本很高,构件生产基地的土地、厂房、设施等需要巨额投资,一个生产基地规模小的需要几千万元,规模大的需要投资两、三亿元。调研的几个地区的“三板”价格普遍在3200左右/立方米,工程成本每平方米要比现浇贵300元左右。二是物流成本高。构件运输需要价格不菲的专业车辆,一些市区的项目对运输时间也有限制,国内的过路过桥及油费又很高,增加了构件的使用成本。三是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模具更换成本过大。由于设计标准、技术体系千差万别,不同项目的构配件没有可替代性,往往做一个项目需要更换一套模具,导致构件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四是各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更加频繁复杂。新型建造方式的施工组织由简单的按图施工,变成设计、生产、建设、施工、监理之间不断的沟通与深化的过程,增加了建筑周期和成本。
5.BIM技术推广运用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发展数字建造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数字建造需要较大投入。BIM技术需要配备高新电脑、开发软件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建设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需要花费100多万元,而相应的工程定额计价却是滞后或是空白,目前阶段是投入大见效慢,增加了推广运用的难度。二是BIM技术的运用范围和层次很低,主要是一些需要评奖、认证等有硬性要求的项目,进行投标方案、图纸交底会审、施工管理控制等基础阶段。三是配套管理体制跟不上。数字建造要求BIM技术应用涵盖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要求实现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的数字化,但一般项目的勘察、设计、业主等并未实施跟进,离真正的数字建造相差甚远。
在这次调研中,调研地区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针对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建造方式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调研组经过分析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大新型建造方式的宣传和推广。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彻底消除社会上的怀疑和误解,形成健康、良性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让建筑业转型升级全面融入当前中国社会正进行的科技与产业革命,加快改变建筑业目前粗放落后的管理和建造方式,积极探索先进发展模式和路径。
二是要始终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高质量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建筑是百年大计,人命关天,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发展规划要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先试点示范再规模推广;同时要强化建设、施工、设计、构件生产、监理等各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加大对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检查和监管力度,确保新型建造方式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
三是要加大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一要采用多种模式,分层次、分专业进行培训:行业领导、企业高管通过组织高级研修班,到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培训,学习先进技术经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各类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观摩、经验技术交流、继续教育等模式,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现场施人员通过农民工学校、上岗培训等方式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二要建议与人社等相关部门联合,围绕培训、考核、发证、上岗等形成完善的规范制度,筹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打造专业的新型产业化工人队伍。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校企联合,相关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规划和课程,为企业量身定制急需的技术人才。
四是要加大技术攻关和研发,为推进新型建造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新型建造方式的技术体系,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等,都有许多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需要展开针对性的研究,要整合企业、高校、主管部门等各方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为推进新型建造方式保驾护航。
五是要对运用企业更多优惠或扶持政策,强化引导力度。新型建造方式作为一套新型高效的建造理念,需要大力提升全社会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建议政府部门从优惠和扶持政策入手,对施工方和相关各方都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如不同的建造方式实施不同的税率,从而充分调动全行业和相关方实施新型建造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除制定顶层政策外,应该完善落实好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切切实实采取具体的政策扶持措施,给予建筑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降低成本模式的探索。
六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施工总承包模式。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并加强装配式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格防控不合格部品构件流入市场,确保装配式建筑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鼓励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承接装配式建筑,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总承包企业在设计、生产、施工和管理等方面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既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又能更好地避免设计与施工二元分离产生的影响。
七是要呼吁政府积极带头推广使用。政府投资(含国有企业投资)的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场馆)等工程项目,管廊、桥涵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应优先使用新型建造方式,起到带头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