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讲好建筑行业故事 ——写在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史志与企业文化分会成立伊始
为什么建筑业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却一直难尽人意?
为什么政府下很大力气整顿建筑市场,但违法违规乱象时有发生?
为什么我们建筑业能克服很多世界级技术难题,但建筑物渗漏等质量通病却一直解决不好?
除了体制积弊、法制不健全、问题导向错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全行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工匠精神普遍缺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今年两会上,“工匠精神”又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加强文化建设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也为各行各业加强文化建设找到了灵魂,指明了方向。
一、文化建设已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的建造技术、科研水平、项目管理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但行业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业规则。这一方面由于不少企业追求品质、诚信经营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内化为行为规范,远没有形成职业习惯。市场上的一些违法违规操作与现场的质量通病不时给行业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前些年频频出现的“黑心包工头”、“老赖”、“豆腐渣工程”、“楼脆脆”、“桥塌塌”、“瘦身钢筋”等事件,经报刊、网络大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严重损害了建筑业的形象。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一直比较重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政策指导,对行业和企业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致使行业的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软实力,正能量和主旋律没有得到及时广泛宣传,很多感人的故事报道不足,好事不出门、事故传万家。
近些年来,一些企业虽然开始重视和打造企业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方针、员工守则等,不少企业的文化也已经成为企业的灵魂,形成了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总体上相当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是一些口号,停留在外部形式的层面。全国大大小小近十万家企业,真正重视品牌形象、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企业比重很小。“文化文化,纸上写写,墙上挂挂;领导开会说说,上级来了夸夸”基本上是很多企业文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建筑人的艰辛和付出,建筑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贡献,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了解和应有尊重,其信誉和地位长期处于弱势。
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中国建筑业协会酝酿多年之后,于今年1月7日正式成立了建筑史志与企业文化分会,力图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构建行业文化、宣传行业精神方面有所担当。
文化建设既是全行业的需求,也是每一个企业的责任。建筑史志与企业文化分会的定位,一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建筑业改革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联合有关媒体向政府部门及时提供行业文化建设的信息;二是探求行业健康有效发展的规律与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向政府提出文化建设方面的建议;三是调研不同企业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建设,在全行业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与精神;四是开展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交流与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五是研究行业与地区的建筑发展史,关注企业家与普通员工的成长。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习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重在各行各业要加大宣传力度,抓好落实。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故事能否讲好,好声音能否发出来,关键在千千万万个建筑业企业。提升行业形象和影响力,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和提升企业的精神文化,培养良好的作风习惯,自觉恪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同时,要加强宣传,彻底改变建筑业“能干不能说,会干不会说,干了也不说,说了也说不好”的尴尬局面。
建筑业与每一位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建筑企业,每个项目,甚至每个从业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形象。提升行业软实力,就要从企业文化、项目文化抓起,树立行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的自省与自觉,把建筑人的好故事讲出来,及时如实地回应社会关注,在传播领域展现主动性、赢得话语权,让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建筑业。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经济发展将全面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面临消除产能过剩、加快组织结构调整、建造方式、承包模式的变革,关键是需要扩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品质,优化产品质量,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习惯、自觉。随着改革的深入,今后几年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兼并重组,出现更多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都牵涉到理念和思想的深刻变革,更迫切需要企业文化的引领和支撑。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一定程度上必然反应在企业文化的竞争。因为一个强大的企业必有赖于自信和自强的企业文化支撑。德国、日本数量众多的百年企业,以及国内的同仁堂、海尔、华为包括我们行业的金螳螂等著名企业的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通过倡导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做事的工匠精神,从改进行业服务、提高产品质量的角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才能做强、做大、做久,并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林。
三、加强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对于中国建筑行业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就是鲁班文化。鲁班文化的鲜明特点具有三大精髓:一是精湛,二是勤奋,三是创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建筑业的挑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对新时期建筑业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是建筑业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最好形式和抓手,是积极践行中央关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和杰出发明家。他集匠心、师道、圣德于一身。他巧技制胜、规矩立身、授业解惑、至善于人、创新垂法、博施济众,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更为崇信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实物创造和生产。历史是根,文化是魂。30年前,我们创立了鲁班奖,在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班文化得到了较好体现。但近年来,部分企业申报鲁班奖时掺杂了更多的功利主义,而忽视了对鲁班文化的传播和企业经营理念的提升。另外,由于规模名额限量,更多的企业没有机会和能力申报鲁班奖,鲁班文化对这些企业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鲁班精神还没有实质性地成为全行业的文化认同、价值追求,甚至有不少从业人员根本就不了解鲁班文化。
因此,大力开展“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活动”,不但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巩固和升华深入开展“争创鲁班奖工程”活动的最好形式和抓手。
在当前各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日益重视工匠精神的今天,建筑业率先开展此项活动,把古人优秀的文化和精神遗产与时代脉搏相融合,独具行业特色,一定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提升建筑业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是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延续和升华,有利于培养健康的行业气质和文化,有助于长期持续提升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
陈政高部长早在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指出,要通过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可以集中解决一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起一个新体制和新机制,形成一个习惯,乃至形成一种文化。集中抓两年工程质量,不是以后不抓了,以后还要设计出新的行动方案,一直抓下去,形成常态化。我会开展的创建鲁班奖工程活动之所以在行业和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就在于这项活动已经形成一个激励机制,树立了一个品牌,成为企业树立社会形象的追求目标,成为行业激励上进,崇尚竞争,奉献社会,展示建筑业把提高工程质量视为生命的决心和见证。
第三,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有利于改善建筑业的社会形象,提升一线操作业工人素质,打造一支新型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工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建筑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宣传鲁班文化,表彰建筑业的典型 人物,传播建筑业好故事,唱响建筑业好声音,可以引导社会公众改变对建筑业“土、粗、脏、累”的不良印象,有效提升建筑工程人的职业声望,就会在行业内形成一种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就是要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鲁班精神,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工和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建筑业,激励一线从业者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从而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奠定基础。
第四,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国建造品牌的美誉度,助推建筑企业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经济圈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2014年10月11日,在德国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用铝合金制造的一把小巧精致的鲁班锁,不但是对中国古代制造的信心和骄傲,也将鲁班文化更好地传播和推向国际舞台。
中国建筑企业海外闯荡多年,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不少企业失败多于成功,教训多于经验。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一个主要的主观因素,就是中国企业往往会发生自相残杀的现象,特别是个别企业把国内市场的陋习带到了国际市场,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广大建筑企业都在摩拳擦掌,争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生力军,更迫切需要鲁班文化引导企业规范行为,在国际上维护中国形象。
一旦有一大批具有强烈鲁班精神的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上得到认同,一旦中国的鲁班文化在国际上受到尊重和认可,必然会助推中国建筑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四、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行业协会应率先作为
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首先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同时要研究、挖掘鲁班文化的深刻内涵。这些年来,结合广大企业创建鲁班奖工程的实践中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积淀,我们认为,新时期对鲁班文化还应赋予其新的内涵,包括:
——严守规矩,诚信执业的工匠本色。
——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创造勇气。
——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牌意识。
——互相帮衬,协作共赢的行业作风。
鲁班文化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和心中。一旦鲁班文化在行业从业人员心中生根,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从行业协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倡议在建筑业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第一,建议建设主管部门能将“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列为建筑业改革发展的一项内容,作为行业文化建设和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与体制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四位一体,自上而下共同推进。像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一样,动员行业协会、主流媒体等各方力量,挖掘典型事迹,大张旗鼓宣传报道。
第二,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崇尚鲁班文化,编辑出版有关图书,讲好建筑业故事。特别是当前要结合行业实际,联合支持有关媒体、艺术团体编写录制一批具有行业主旋律、正能量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大力宣传和弘扬建筑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辉煌业绩与巨大成就。中国建筑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已决定2016年开始启动开展大国优秀工匠表彰活动。
第三,在全行业推广“师带徒”的传统育人模式。在传统建筑工艺优势地区,将建筑业技术匠人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加大办学扶持力度,建立能工巧匠带徒补贴制度;推广部分企业已经成熟的“一帮一”、“师带徒”的优秀经验,通过师徒传习的教育模式,将品行和技术传授给弟子。中国建筑业协会第六次理事会已经明确,今年开始评选“优秀工匠”,其目的就是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
第四,建议在建筑类职业院校的教育中,植入鲁班文化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技艺、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主要需要广大企业和从业人员努力践行,但首先必须有行业层面的引领和推动,中国建筑业协会成立建筑史志与企业文化分会,就是要充分发挥平台资源和专业优势,围绕住房城乡建设部的中心工作,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为主线,精心策划相关活动,在业内传播正能量,向社会传递好声音,助推建筑业扩大影响力、提升软实力,为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